這個社會的同情心,在什么時候才會那樣的糾結。面對判決,林森浩表現(xiàn)木然,面對央視董倩的采訪,也是全程冷漠。
可,就在他和法警的身后,兩個家庭的父母,表情迥異。不僅如此,隨著投毒的發(fā)生,兩個家庭的生活就此改變。沒有誰原諒誰,誰懲罰誰的問題,只有法律。因為,真?zhèn)社會需要法律,而不是同情。
今天上午,上海市第二中級人民法院今天對“復旦投毒案”依法公開一審宣判,被告人林森浩犯故意殺人罪被判死刑,剝奪政治權利終身。
去年4月15日,復旦大學校方深夜發(fā)布官方微博,該校醫(yī)學院一名醫(yī)科在讀研究生因身體不適入院,后病情嚴重,學校多次組織專家會診,未發(fā)現(xiàn)病因。校方遂請警方介入。4月16日,復旦大學投毒事件受害者黃洋去世。警方經(jīng)現(xiàn)場勘察和調(diào)查走訪,鎖定黃洋同寢室同學林森浩有重大作案嫌疑。當月19日,上海警方以涉嫌故意殺人罪向檢察機關提請逮捕復旦大學“4·1”案犯罪嫌疑人林森浩。
此事一經(jīng)媒體曝光,引起全社會關注。為什么要投毒,應該受到怎樣的處罰,幾乎所有人都在關注這兩點。其實,再進一步去追求被告人林森浩的成長過程,或許更有價值。究竟是什么,驅使了他那樣去做?
法庭上,林森浩供認了起訴書指控其采用投毒的方法致黃洋死亡的事實,但對作案動機、目的和犯罪故意進行了辯解。他辯解到,黃洋曾戲稱欲在即將到來的愚人節(jié)“整人”,便產(chǎn)生整黃洋的念頭,并由此實施投毒行為。他說,自己和黃洋關系一般,且無直接矛盾,只是彼此間“有些看不慣”。在他看來,黃洋聰明,勤奮好學,很優(yōu)秀,但有點自以為是。
拿一個有毒的東西來整人,這就是殺人了。在簡單不過的邏輯,在林森浩看來,是如此輕松和漠然。作為大眾,實在五味雜陳。
央視的《新聞1+1》主持人白巖松在關注這件案件時,連線了在現(xiàn)場采訪到被告人林森浩,在董倩看來,一切都不可思議。如此冷目,如此淡定,如此殘酷。
在央視的新聞畫面中,還出現(xiàn)了一條橫幅,感謝室友四年不殺之恩。這是畢業(yè)生掛出的標語。可見,此次是有投毒事件,已經(jīng)成了大家調(diào)侃的對象,更在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大家對和室友相處的方式。
非常贊同前教育部發(fā)言送王旭明的觀點:“長期以來很多人在成長過程中沒有接受過底線教育,腦海中也沒有底線意識。我們的道德教育(尤其是最基本的“底線教育”)是不到位的。我們可以不崇高,但不能無恥!
回到林森浩的作案動機,“只是彼此間有些看不慣,對方有點自以為是!边@都是一個再正常不過的事情,為何卻動了殺人念頭。林森浩的成長軌跡應該值得研究?梢韵胂,應該遠不止類似林森浩成長軌跡的人,當他們遇到類似問題的時候,他們又會怎么辦?我們的教育元素,經(jīng)過了怎樣的組合,讓一個天真好學的孩子,變成了一個殺人的兇手?
判決之后,從程序上說,可能還會有申訴。但,這些都是一種懲罰。我應該從預防開始,讓教育多一些陽光,多一些底線意識。
|